武穴论坛

标题: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 【七秩龄童】 [打印本页]

作者: hlx    时间: 2011-6-25 15:58
标题: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 【七秩龄童】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
作者【七秩龄童】


           1、历史背景:武穴曾是省辖镇。从1853年后设立的中央和省级管理分支机构即有:盐务稽核局,规定汉口至九江间的淮盐概由武穴供应;厘金局,规定长江上下水船只均需停泊武穴港交纳厘金(即交税);增设外轮停泊码头,增加过境外轮停泊泊位;等等。商业上除有以徽帮为首的七大商帮和以宁波帮为首的十小行帮云集外,停泊武穴的商轮达30艘以上。到清末,武穴芋麻转口年达30万捆,国际上除承认武穴有“麻市”的地位之外,商人俞希衡还赢得“麻王”的桂冠。开业于1840年的武穴名店椿茂南货号,到民国初年己是拥资百万银元,商业网点触角远达湘、鄂、赣、皖四省的名店。据1910年《湖北官报》武穴有:“轭赣鄂交通要口,水陆四通,商旅辐辏”的称道。故此,民国初年即曾列入孙中山先生计划的长江中游商埠开发的计划之列。到抗战前的1935年,商业营业额达119万银元,超过沙市、武昌、宜昌、黄石,曾列居除汉口之外的湖北省六大商埠的首位。由于武穴从从清末开始即在全省县级市镇里独占鳌头,名气己远大于梅川,也比“广济县”名的知名度高。须知:县改市的争报单位不止是武穴独家,在群雄角力中,广济想易县为市,作为策略,先提有历史荣誉的“武穴”作为市名,先占天时之利,可以摄服兄弟县,也容易为有决定权的上级接受。

            2、时代背景:县改市前,我是县人大常委。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现状看,到1988年,广济县治由梅川移到武穴己35年。要将县城搬家的主要原因就是伴近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经过35年的发展,尤其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武穴作为广济首镇,己稳居广济经济建设的龙头地位。县改市时,并不知会建京九铁路,更不知有高速公路和近年才知道的“高速铁路”。其时,长江航线仍是中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而根据市发展规划,建设中等港口城市,仍是当时的唯一理想。这一“港口城市”的目标,当然指的是“武穴港”,而不会有人想起应为“广济港”吧。何况其时从上海到重庆,整个长江流域,每个港口每天都会出现“武穴”港口之名,而无有“广济”港口的容身之处。再多说一句:当时,无论是广济本县人,还是从蕲春、黄梅、阳新、端昌人经由武穴到外地去的人,从无人想起过:这趟出门是“从广济县城搭大船出远门”,而异口同声说的是“到武穴乘轮船”去上海或是武汉。因此在考虑县改市用名时,无论谁都不会把“广济”作为市名摆在优先于“武穴”的地位。在这方面,即用“武穴”作市名,占有无可取代的地利条件。

            3、思想意识:广济县名始自唐明皇由开元改年号为天宝的742年10月27日(夏历十月廿四日)。广济乡人与“广济”二字打了1245年交道,尤其是对“广济”二字撷自佛家“法力广大,普济众生”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县人反对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窃以为主要还是看不起商人和商业经济,总认为那不过是些“奸商、暴发户”,吃肉骂娘,对武穴的发展看不顺眼。上纲上线,查到思想意识上来,还是正统观念和轻商观念作怪呢。可以举例:原来武昌人是看不起汉口人的。武昌人批评汉口人开口“巴妈养的,没教养”。现在武汉人看不起扩大了规模的武汉市,说是“居家从窗户口往外倒垃圾,真不像(城里人)味”!“那是农民街,(开的)馆子赃死了,么人敢进去吃!”不主张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的人问:“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呢?我怎么答复人家的问话呀”。其实,“武穴”用名二字出自明代,于明季时,广济文化人成堆,那时极进究“必也正名乎”的,用“武穴”作镇名,岂会象现在开个餐馆用什么“好再来”一样,随便安个“阿猪”、“阿狗”了之的。这只说明对“武穴”二字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不足,也是思想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去所致。至于有人说“武穴”二字用作市名容易产生“那东西”的联想,谁教你联想“那东西”呢!比如“汉口”二字,也容易产生“这东西”的联想呀 ,为什么没人提它呢?总之还是正统观念作怪。
           孔子说:“功我也春秋,罪我也春秋”。这篇《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出笼后,恐怕也有“功我也拙见,罪我也拙见”的后果。请批评。



注:本文作者应我之邀执笔,详解当初建市易名之渊源。受益之余特向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 蓝夜风    时间: 2011-6-25 17:20
哦           
作者: 执业人    时间: 2011-6-25 17:38
自身强才是真的强, 名字只是一称谓, 浮云。  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者: hgailian    时间: 2011-6-25 18:56
至于县人反对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窃以为主要还是看不起商人和商业经济,总认为那不过是些“奸商、暴发户”,吃肉骂娘,对武穴的发展看不顺眼。
很搞笑的一句话,“奸商、暴发户”人民群众怎么认为?
对武穴发展看不顺眼?更是笑话,哪个人不想自己所处的地方变的很好?
就像中国人都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一个道理
但是看看现在的武穴给本地的印象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大家来评评理吧,我个人不好说
但我认为确实不怎么好,实在话
暂时只想到说这么多而已,大家可以继续补充
忘记说了,我听外地人用普通话说武穴咋就那么别扭呢
作者: 聚武之力    时间: 2011-6-25 19:16
原来还有这段历史哈,之前没怎么仔细看。希望武穴能恢复之前的名气!
作者: 羽佳俊峰    时间: 2011-6-25 20:14
字很多,没耐心看完。。
作者: piongq    时间: 2011-6-25 20:54
借句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的车轮会印证是非对错!
作者: 武穴一把手    时间: 2011-6-25 22:37
武穴的历史好强大啊!?
作者: 南望北    时间: 2011-6-26 02:53
作者【七秩龄童】作为当事!愿意出来说明一下当年的情况很不错!
然而,你所逻列的理由都是浮云!
其实说那么多跟本是为自己与当年的决策者开拓。
尽管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
只用轻轻调研一下两个问题就好!
一、武穴与广济那个知名度高?
二、如果给武穴人再选一次本市取什么名字?
一切答案就出来了!




作者: 南望北    时间: 2011-6-26 02:58
我想当事人吴定富、田震亚这二十年时间里一定曾经后悔过当初自己的决定。
【七秩龄童】你有过没有!我想是没有!

作者: 野猪    时间: 2011-6-26 10:59
武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在这里怎么凭吊都没有用。
清末民国时期武穴的繁盛,是由当时的地域经济特征以及交通状况决定的,长江流域农副业的发达以及当时长江航运的便捷促使汉口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中心;而武穴江段的天然良港则让众多商家选择武穴作为江淮地区的转运商埠,回头来再看今天的形势,首先,随着陆路交通的快捷发达,长江航运已逐渐边缘化,其次,即便在长江航运仍有相当分量,由于现代港口码头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江段稍加改造,便可成为适应航运需求的现代码头,武穴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已无从体现。
地域优势已消失殆尽,几十年前的工业发达的老本也已经啃光了,武穴的再次兴盛,唯有望于百余年的工商传统所熏陶出的本地人才的努力了。
作者: 村长小麦    时间: 2011-6-26 11:23
七秩龄童的文章让武穴更多的网友知晓当年建市改名经历。感谢七秩龄童!

假如我们是当初的决策者,我们会延用“广济”还是会用“武穴”或者其它名称?

武穴有句俗话“人无前后眼”,历史的车轮已告诉我们,武穴港口昔日的辉煌。
作者: hlx    时间: 2011-6-26 11:43
野猪 发表于 2011-6-26 10:59
武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在这里怎么凭吊都没有用。
清末民国时期武穴的繁盛,是由当时的地域经济特征 ...


时移势易,物转人移,何去何从,等待回归

同意你的评价。。

作者: 广济县人    时间: 2011-6-26 13:59
看了七秩龄童的帖子,了解到广济县武穴镇的辉煌历史。鄙人“广济县人”也不是能以己之愿来随便更改我市之名称。正如网友所说,名字只是浮云。我亦如此!鄙人生于78年,当时叫广济县,所以套了个旧称,取了个网名。
作者: 广济山牧    时间: 2011-6-26 17:32
广济县人 发表于 2011-6-26 13:59
看了七秩龄童的帖子,了解到广济县武穴镇的辉煌历史。鄙人“广济县人”也不是能以己之愿来随便更改我市之名 ...

个人的名字只是浮云,地方的名字不是浮云。。。

地方的名字都是有历史来由的,历史沉淀下来的。。。。

历史会证明,当年的改名,只是当事人目光短浅。。。
作者: ξ路友    时间: 2011-6-26 18:05
名字其实就是个代号,重要的是好记、好写、朗朗上口,问题是武穴、广济都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才惹来这多的争议。如果现在的武穴市区在梅川自然就叫广济市好,既然市区在武穴当然叫武穴市了。有人会说为什么当年市区要从梅川迁到武穴?这样的争论就更无厘头,历史既然这样选择了,当然有他的必然。君不见在黄冈地区11个县(市、区)中就黄州和武穴城区在长江边,而就这两个地方现代工商业氛围也更浓烈些(发达地区这里就不比了)。黄州是地级市不说了,武穴没有一个国家、省里的大型项目投资,地域、人口在黄冈县区中也是最少的之一,但武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排名黄冈11县市区第一,成长起象广药、祥云、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工商业。因为我们靠近大江大河可以更早感受到现代工商业的迎面春风。当年县治由梅川迁武穴不正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者: 平面图    时间: 2011-6-26 18:14
每个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为什么扯改名?改一个地名得花多少银子啊?地图、各政府机关的招牌、文件、公章、各商店、企业等一般都会改名,银子谁出?不是纳税人的钱吗?没有3个亿甭想改!劳民伤财啊!
作者: 雷可    时间: 2011-6-26 21:03
                     
作者: 南望北    时间: 2011-6-27 01:09
ξ路友 发表于 2011-6-26 18:05
名字其实就是个代号,重要的是好记、好写、朗朗上口,问题是武穴、广济都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才惹来这多的争 ...

没人说市区在武穴不好!
为什么市区在武穴就一定要叫武穴市就不能叫广济市!
中心在梅川的时候也没叫梅川县!?
不要歪着来说!
至于说更名确实需要花费!反正是个议题利弊可能拿来讨论一下!
只是希望有人去认真关注讨论下这个问题!
如你所说的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
作者: 大桥村人    时间: 2011-6-27 16:05
无论是用广济还是武穴,如果也来个重庆式反腐风暴,肯定会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到时就无广济、武穴之争了。
而且还可以很实在地提升武穴的软实力、软环境。招商则易之。
作者: fanqb2005    时间: 2011-6-27 16:25
武穴人喜欢改,还有些人总是端梯咬卵--显高。改县名,改水路(广济是个痌,打个群英洞),改铁路,改出个么事来了?
作者: 翰震耗材    时间: 2011-6-28 01:18
称武穴也好,叫广济也罢。虽说广济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即便改回叫广济,也不可能成为禅宗天下祖庭,叫了武穴,人家也绝不会把它同东莞性都相对并论。最重要的政府为老百姓谋福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全武穴人能安居乐业,那才是关键
作者: 二里半    时间: 2011-6-28 07:35
那个时候武穴的位置好重要·· 可惜随着长江客运的衰落,武穴的辉煌也在迅速的远去··
  那个 年代武穴人在外面都很有骄傲感的··
作者: 寻风    时间: 2011-6-28 08:01
好好学习!                  
作者: 草塘渔夫    时间: 2011-7-2 09:21
犯了“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政治职业病!“武穴”作为城市地名,有曾经的亮点;但时势造英雄,历史成伟人!襄樊改回襄阳,变成副省级城市了!
作者: xwtxh    时间: 2011-7-2 19:20
感谢楼主讲述当年的一个改名历程,名字应让历史来沉淀,现在不能枉论是非。
作者: 太白渔人    时间: 2011-7-4 19:02
回复 草塘渔夫 的帖子

不是副省级城市啊,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作者: 长江大桥    时间: 2011-7-6 14:47
路过。。。。。。
关我鸟事
作者: 草塘渔夫    时间: 2011-7-7 15:18
太白渔人 发表于 2011-7-4 19:02
回复 草塘渔夫 的帖子

不是副省级城市啊,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1年6月28号襄阳政府宣布的:湖北省副省级城市!
作者: 艺扬    时间: 2011-7-7 18:32
其实武穴市还不如叫广济市呢,文化底蕴深厚,不过呢,名片是印出来啦,看怎么打造成好的品牌吧!
作者: 民兵营长    时间: 2011-7-8 17:13
武穴的历史不说还真不知道有这么辉煌,但是现在呢?十多年了,还是哪么横竖一条街,靠几个污染大户,养这些个一大帮,作为武穴人,汗颜......谁在不作为.
作者: 民兵营长    时间: 2011-7-8 17:18
回复 草塘渔夫 的帖子

不是副省级城市啊,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改个名字提升级别,全部升官,真是扯旦.
作者: 小志    时间: 2011-7-8 17:27
历史表明!武穴一年不如一年~
作者: 大概    时间: 2011-7-10 20:40
地方名字可以给外人第一印象,是这个地方的脸面和招牌,但主要是靠武穴人树立的形象
作者: 那一抹阳光    时间: 2011-7-29 17:29
字太多,我不够耐心。。。。。
作者: 上帝叫我爱你    时间: 2011-7-29 18:49
我高搞不清为什么要削尖头要改名。改了名字就换了样子吗,穿个马甲就以为自己是乌龟吗
作者: guoluo001    时间: 2011-8-8 14:00
是呀。。外地人只知道广济,不知道武穴,每次和外地的朋友都要解释。。。。。
作者: 城西城东    时间: 2011-8-8 18:12
觉得广济这名字更有文化.
作者: 葱葱乱草    时间: 2011-8-8 19:08
  对作者深根究源,探讨“武穴”之来历,极为佩服,也对武穴这个名字的来历多了一份见识,受教了!谢谢!
  只是,武穴人对于“武穴市”的不感冒,好象与先生说的名称不雅之说无关,也许是接触的人群不同之故?俺作为下里巴人,从未听过有人说什么“武穴”会联想起什么“东西”,只是“武”“穴”,让人想起占山为王的土匪洞而已,实在是少了一份“文化味”。听君一席武穴来历,俺释然许多。但是,如同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广济”名称由来正如君言,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一朝丢弃,实在让“武穴”人耿耿于怀,想起武穴有“大法寺”“石佛寺”等充满佛意的地名,再加上地处广济,一个充满着博爱佛意的地方,如今,与此相应的广济却已被抛弃,再想起武穴有“大藏寺”“龙湫寺”“浴佛井”“四祖道场”等等,如今说起来,无根之木而已,我们生为“广济人”,岂能安心?
  至于楼主说的,当年考虑到武穴港的地位与名气,此言不虚,但是细究起来,现在的“武穴市”并非是指“武穴镇”,如同武汉之下还有汉口之名,如果就叫“广济市”,“广济市”之下有个武穴镇有何不可?您可能会说,这样“广济市”谁知道啊?人们知道的还是“武穴”,不错,深究根本,是那时的领导者只是想借“武穴镇”之名去扬“武穴市”之名,如果改成广济市,对武穴这名并毫无损失,只是“广济市”无法搭上福罢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每每出现一个人梳个油光水滑的分头,长一件不伦不类的褂子,框上一副墨镜,时不时的口中夹几个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不明白的“洋文”,就会有些恨意。其实,想想,当时美英如此强盛,我中华积弱百载,那些人也不过只是想借些“洋大人”的堂皇气度张扬一番,而丢弃我中华文化,忘记自己身处中国,这些也都是小事吧,不足挂齿。追个时髦是很多人的梦想,为官的,急急的弄些政绩,这样的事,在武穴的历史上想必也出现过,现在也正风行着,将来也断不了!

作者: 笑熬浆糊    时间: 2011-8-8 19:55
现在要改成“污穴”了
作者: 寻找宋玉    时间: 2011-8-12 19:07
原来是这么回事
还是比较有历史渊源啊,
如果市政府驻地在梅川,那叫广济还可以。
作者: 杏林小子    时间: 2011-8-26 23:01
要是能回复“广济”多好啊!
作者: 贺渔    时间: 2011-8-27 07:17
叫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力,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小小黄冈地区里的排名!
作者: 窄门之路    时间: 2011-8-30 21:50
回复 hlx 的帖子

虽然有理,我也有一些看法,武穴从字面上看是武汉的门户,是重要的一个小点,又有空穴之意,是否有井底之蛙之嫌,借观现时的武穴:消费畸形、人情淡薄、商贾颓废,当初广济何等英明,冯玉祥在广济发表讨蒋檄文,文人学者比比皆是,可是现在的武穴,是否同名字有关:
如下解部首笔画
部首:穴  部外笔画:0  总笔画:5
五笔86WU  五笔98WU  仓颉:JC
笔顺编号:44534   四角号码:308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A74

基本字义

1. 洞,窟窿:孔~。石~。~居。~隙。龙潭虎~。
2.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
3.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
4. 姓。


详细字义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地洞)
2. 同本义 [cave;hole]
穴,土室也。——《说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注:“阴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
3. 又如:洞穴(地洞或山洞);穴人(在洞穴中采钟乳石的人);穴流(洞穴中的水流)
4. 墓穴;埋棺材的坑 [coffin pit;open grave]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王风·大车》
5. 又如:寿穴(生前造的墓穴)
6. 动物的窝 [den]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汉· 王粲《七哀诗》
7. 又如:穴巢(鸟兽藏身的窝巢);虎穴;蚁穴
8. 指敌人或奸人盘据、藏匿的地方 [lair]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为之穴。——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9. 又如:穴群(谓聚众盘据);穴巢(喻敌人或匪徒盘据、活动的场所)
10. 地道 [tunnel]
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墨子》
11. 又如:穴土(挖地道);穴师(挖地道的士兵);穴地(挖地道)
12. 水道 [water course]
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文选》
13. 中医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稍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acupuncture point;acupoint]。如:穴道;穴位


1. 穴居;穴藏 [live in caves]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
2. 又如:穴居野处(形容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态);穴处(居住山洞);穴保(穴居裸体)
3. 挖凿;洞穿 [dig]
穴土而入。——《墨子·备穴》
4. 又如:穴矛(开凿地道的工具);穴垣(在墙上挖洞);穴胃(穿通胃壁);穴室枢户(穿室破户)

作者: 草塘渔夫    时间: 2011-9-17 09:46
民兵营长 发表于 2011-7-8 17:18
回复 草塘渔夫 的帖子

不是副省级城市啊,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襄樊现名襄阳,不但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由湖北省常委担任。我最近都在襄樊出差,三两天就跟跟政府人员打交道,这一点比你更清楚。不清楚就别扯蛋!
作者: 尹生    时间: 2011-9-17 12:38
历史证明,“广济”作为县名已有1200多年,期间更名的何止十次,但那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广济一直伴随本县延续,更名“武穴”相信也不过是“一瞬”,终归是要回归的。
作者: 亮哥哥    时间: 2011-9-19 22:38
功我也春秋,罪我也春秋
作者: 巫山雨    时间: 2011-9-21 14:00
学习了,作为武穴人我原来并不知道这些,太感谢了。
作者: 杨山村    时间: 2011-9-23 16:32
就是错别字多了点,不过不管怎么的,武穴两个字还是不好听
不过读书时,老师讲过,武穴再怎么发展也只是个穴,发展不起来。
作者: 可可小米    时间: 2011-9-26 17:07
没像大家研究得那么深。。。
只是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广济”比“武穴”好听。。。
也觉得“襄阳”比“襄樊”好听。。。
作者: 俏假儿    时间: 2011-9-26 22:05
“广济”比“武穴”就是要好听
作者: 民兵营长    时间: 2011-9-27 21:24
是的是的

作者: jinjianyu    时间: 2011-10-2 16:56
哎  。。。。。。。。。。。。。。  泪奔
作者: 笃哥    时间: 2011-10-11 19:10
广济要好!
作者: 广济创业人    时间: 2011-10-21 00:08
看完了 我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用武穴命名?
作者: 哈哈带过    时间: 2011-11-12 20:08
guangji  末字是四声,语调高昂 ,有阳刚之气!     wuxue 末字二声,说起来,有"泄气"的感受!!
作者: 专属你我    时间: 2011-12-1 20:58
我还是希望叫以前的广济好听一点哦!
作者: 凤兮沧浪    时间: 2011-12-22 13:31
楼主一共罗列了三条,前两条诠释了武穴港在武穴的发展史中的重要性。后一条纯属XX,根本未提及广济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过于主观!
作者: 操哥    时间: 2012-1-13 00:45
沿着长江修铁路,沿着铁路修高速,比美国密西西比河航道条件好,比它长的长江为什么成现在这个熊样。国家的大发展把武穴给和谐掉了,跟名字没多大关系
原来的大商号,跨国公司不来武穴了大概其也是这原因,
作者: 杏林小子    时间: 2012-2-12 19:20
我希望早日改回“广济”!
作者: 水书先生    时间: 2012-2-14 15:17
{:soso_e179:}
作者: 笔剑侠    时间: 2012-3-11 09:51
武穴的名字蛮气派的嘛!
作者: 苍月我独舞    时间: 2012-3-12 18:30
加油!!!!!!!!!!!!!!
作者: 萧寒    时间: 2012-3-26 19:56
名字问题,纠结啊
作者: piongq    时间: 2012-4-2 19:43
名字就是品牌,丢了老字号不要紧的,可以来个双品牌同时运作!
作者: 雨风    时间: 2012-4-10 10:46
涵容忽然忽然
作者: 笑一笑    时间: 2012-4-13 23:49
还是觉得广济市好听些
作者: 游游    时间: 2012-5-7 00:39
武穴,是个么意思?

历史长河,回归广济是正途。

我投支持票
作者: 游游    时间: 2012-5-7 00:40
庆幸市政府迁到武穴,

梅川起码空气还是清新的。

作者: 燕山上人    时间: 2012-7-16 21:29
       当年广济县改为武穴市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经过25年武穴人的奋斗,武穴这张名片已经发到祖国乃至世界各地,若再更名为广济市,又不知要多少年的打拼才能把招牌打出去哦,也容易使人产生“生意不行调柜台”的遐想,就像人变更姓名一样,会给你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山人以为“武穴市”名还是不改的好,免得劳命伤财。
作者: 苏伟峰    时间: 2012-8-12 21:01
改与不改以后再说!但我倾向改!改回广济,炒作一把!唉!算了,当官的一本正经,量他也没凤姐的胆!注定了,武穴的名气还不如凤姐、周正龙……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2 21:33
广济县武穴市
梅川发展起来了,花桥也发展起来了...
可以叫广济县梅川市,广济县花桥市...

原先都是广济县武穴镇,梅川镇,花桥镇.......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2 21:36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12 21:33
广济县武穴市
梅川发展起来了,花桥也发展起来了...
可以叫广济县梅川市,广济县花桥市...

题外话而已
作者: 苏伟峰    时间: 2012-8-12 21:39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12 21:36
题外话而已

这些领导是不明白的!
作者: 上海    时间: 2012-8-30 14:58
论历史,广济比武穴肯定要长得多。
武穴只是个码头文化的符号而已,而现在已经没有码头!
如果武穴要改名,除改回广济外,可考虑用匡山。
作者: 罔声    时间: 2012-10-4 17:05
厉害啊!汉口第一,武穴第二……
作者: 影艺无涯    时间: 2012-10-8 15:30
若干年后,指望梅川建广济县。
作者: 永仁哥    时间: 2013-2-25 19:59
原来是这样的。我是说广济多好。哈哈。




欢迎光临 武穴论坛 (http://bbs.wuxue.cc/)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