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标题: 刘家巷之歌 [打印本页]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3 22:55
标题: 刘家巷之歌
刘家巷之歌

巷子
还是那条记忆深处的刘家巷弄
细细窄窄 青石土路
深深重重  辗转陈旧
当清晨第一缕微光渐醺
农行的钟楼"铛铛"发出了消息
巷子立马热情地凌空一喝
急切切叫醒了武穴一天的开场白
你们看啊
南边上庙口
麻木三轮车和小门小面纷纷探出了脑袋
再瞧瞧
北面大桥村
大饼馒头油条粉面早点摊冒出了蒸汽腾腾
又瞅瞅
城东二里半
广药回春纸厂还有那大小超市朦胧着惺忪的睡眼
瞄一眼
城西大世界    嘿嘿
蓝色客车工人 满满
一辆辆匆匆欢快地驶向田镇祥云华新
可是 哪里比得过刘家巷
速度最迅疾 动作最麻利
你们看
高亢的"北方大馍"穿越而过
绵软的"白面发糕"殷勤而来
声声嘈杂里
早就沸腾了菜贩屠夫
洋洋喧嚣间
早就热闹着提篮的主妇们
卖菜的老人
轻轻殷勤地梳弄
面前担子里的番茄/白菜/茄子和青椒
生活的沧桑在一脸的皱纹里悠悠行走
买菜的妇女
堆起惯有的商量的笑容
“朗呷!恩卖便宜点,我天天要来的!”
“大妹子啊,俺一斤才赚两毛,不能亏啊!”
讨价还价 斤斤计较中
百元大钞/毛票/零角/明晃晃的硬币
争先恐后的在不同的手上东奔西走
大米 油盐干货 鱼肉蛋啊
你们莫急躁  稍稍等待  
刀板旁 塑料盒子里 放着你们呢
黑黑的男人们
操起一块块锋利尖锐的刀
胖胖的女人们
扬起一双双油腻腥味的手
朴实的老人们
守着一张张狭小阴暗的门面
来自汉正街廉价的小商品
是刘家巷的名牌
刘家巷子  张开了笑脸
拥挤着街脚下和各大乡镇赶集的人
......
巷子
就这样从早到晚不停歇的热闹
就这样有滋有味烹饪着生活的微笑
巷子 是鸡毛蒜皮的来来往往
巷子 是琐碎繁杂的漫天飞舞
巷子 是凡夫的天堂
巷子  是俗女的绽放
巷子  是家家的味道
巷子  是户户的依靠
......
巷子  天天月月
巷子  岁岁年年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13 23:22
哈,我从刘家巷走过……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13 23:22
问好,樊爱!
很温暖的诗章!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3 23:25
即使夜深,愿温暖仍然常在!问好江涛!
作者: 易佳电脑    时间: 2009-6-13 23:28
在刘家巷卖白菜的路过.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3 23:29
白菜多少钱一斤啊?
作者: 村长小麦    时间: 2009-6-13 23:49
刘家巷年年岁岁,月月天天,人们在过着平凡的生活.
这里记录人间最真实的画面!
作者: 村长小麦    时间: 2009-6-13 23:52
白菜多少钱一斤啊?
樊爱 发表于 2009-6-13 23:29


大妹子,你也是熟人了,卖别人0.5一斤,给你就便宜点,一元钱两斤.嚎~
作者: 易佳电脑    时间: 2009-6-14 01:31
村长卖白菜挺有经验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09-6-14 07:50
家乡的味道!
作者: 青春大哥    时间: 2009-6-14 08:13
生活的苍桑
作者: 月芽儿    时间: 2009-6-14 08:23
呵,刘家巷,好熟好熟的地方。。。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14 09:00
一幅武穴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赞!
作者: 程道德    时间: 2009-6-14 09:07
刘家巷我出生的地方,怀念!~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4 14:27
稍稍改动,感觉还有许多味道尚未表达出来.....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4 16:59
村长卖菜,就会欺哄熟人!
鬼打熟人!
作者: 预约春天    时间: 2009-6-14 17:31
让人怀念的刘家巷,武穴版的《生活秀》,问好楼主。
作者: 村长小麦    时间: 2009-6-14 17:35
村长卖菜,就会欺哄熟人!
鬼打熟人!
樊爱 发表于 2009-6-14 16:59


俺在江湖上是有地位的人(玩笑),哈哈,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再说也没有欺哄,只是老实价而已!
作者: 预约春天    时间: 2009-6-14 17:36
生活的原汁原味,在小巷流淌,流出质朴的温情,流到千里之外,强烈怀念。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14 17:42
俺在江湖上是有地位的人(玩笑),哈哈,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再说也没有欺哄,只是老实价而已!
村长小麦 发表于 2009-6-14 17:35


谁说的,白菜明明五斤一块大洋,手辣的村长~
作者: 朵朵    时间: 2009-6-14 23:35
真实的生活画卷,刘家巷就是这个样的,作者描述得真到位
作者: 易佳电脑    时间: 2009-6-15 01:20
有个同事就叫朵朵
陕西人,总是脸红红的
很可爱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15 08:02
嗯,就是那个朵朵,保证没错!
作者: 朵朵    时间: 2009-6-15 10:16
俺是正宗武穴的~呵
作者: 如月    时间: 2009-6-15 22:50
刘家巷是热闹滴....
作者: 塔木德    时间: 2009-6-16 19:57
我儿时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那里有我少年的狂放!
你在那里生活过吗?
作者: 萧寒    时间: 2009-6-27 21:59
巷子 是鸡毛蒜皮的来来往往
巷子 是琐碎繁杂的漫天飞舞
巷子 是凡夫的天堂
巷子  是俗女的绽放
巷子  是家家的味道
巷子  是户户的依靠
......
巷子  天天月月
巷子  岁岁年年

这样的结尾不好吧
特别是:巷子  是家家的味道
巷子  是户户的依靠
有拼凑的模样
作者: 残风    时间: 2009-6-29 22:04
真实的生活!
比很多为赋新词强说愁强太多了!
作者: 丁香花语    时间: 2009-6-29 22:29
小城,小巷,小人物
的确有味道!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30 10:17
谢诸位赏,偶会进步,进步,再进步!
作者: 张弓亮剑    时间: 2009-6-30 12:02
我对武穴街的了解,是从刘家巷开始的,那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
我现在的生活工作圈子,就在刘家巷旁边,但我总对那里的繁乱有些受不了。
楼主以清明上河图的笔法,让我对过去的看法作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作者: 樊爱    时间: 2009-6-30 12:04
呵呵,若如此,也算我功德一件!
作者: 饶哲生    时间: 2009-6-30 17:01
才女还是才女,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太有生味了,是呀,刘家巷,就是武穴的汉正街,繁华,兴盛,温暖,惬意,无所不有.赞啦,写得好.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7:30
做为诗歌来说
你的,缺少建筑美与音乐美,我是说真的,包括你的既往诗歌。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7:33
有人会说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各取所爱
但是诗歌是永远排除下里巴人的,这个你应该知道。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7:46
听说《诗经》风、雅、颂中的《国风》,都是下里巴人作的,反映了他们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而且《国风》中的诗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7:55
听说的没用,要研究,要分析。
《国风》的作者,没有疑议,他来自于当时的贵族阶层,国风的眼界,也是远远高在平民生活之上看平民的。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8:10
哈,三声先生,谁说国风的作者来自于贵族,好象《大雅》《小雅》和《颂》才来自于贵族吧,《国风》纯粹是来自于春秋各国的民歌,顾名思义,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也就是说是下里巴人创造的。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8:30
劳动人民就是下里巴人?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在我看来,下里巴人并不是指同一行当的同一群类人,而是指一个人情趣取向。
至于《国风》的作者,你只要稍微收取一点同时代的大众语言,就知道了作者是处在那一个阶层。不过,这也难为你了,那时的劳动人民(你这个概念有点含糊,什么人民不是劳动人民呢)——你可能是指那些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不识文字,当然也没有语言流传下来,那么,只有精于文字的人,才能享得历史给予的机会,那么,他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层,这个,还要我再解除吗?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8:50
他们不识文字,当然也没有语言流传下来,那么,只有精于文字的人,才能享得历史给予的机会,那么,他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层,这个,还要我再解除吗?

谁说不识字人的语言就不能流传下来。
民歌是怎么千年万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是民间唱出来的歌,就是人民的心声。象《伐檀》,就是砍树的农民劳动时的号子,《硕鼠》就是老百姓对官狠之入骨,敢怒不敢言而以鼠讽官。这些怎么可能是有什么阶层的人写的呢?要说阶层,他们就是劳动阶层。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8:55
好,你总算说出来了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8:59
你说的意思实在是:
再好的文章,都是生活之中早有的,是吗?
这不就得了吗,最终形成文字成为文学经典的,还是归功于文字的整理者,而当时,能有幸成为文字整理者的,也必不是“下里巴人”,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9:00
我是一个要说就说的人,不喜欢玩什么花招!
最喜欢的就是文学辩论,不喜欢毫无意义的口角争斗!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9:01
你说的意思实在是:
再好的文章,都是生活之中早有的,是吗?
这不就得了吗,最终形成文字成为文学经典的,还是归功于文字的整理者,而当时,能有幸成为文字整理者的,也必不是“下里巴人”,
三声 发表于 2009-6-30 18:59


这个观点我赞成

但,再好的文章生活之中早有的,这个我不赞成。民歌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9:03
国风出自于你所说的下里巴人之口,而成于有知识人之手!
原创作者是下里巴人,编辑是知识分子
应该是这个概念!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9:06
有些可能是这种情况:一些文人迫于当时政治的压力,他们写的好文字不敢公开露头,只在私下流传,作者隐了姓名,最后别人都认为是民歌儿歌。
问题是就算是民歌儿歌也有一个原创者呀,总不会是集体创作的吧。
江总版,你避开了这个原创者在谈集体,所以,你还是不能说服我。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9:09
我已说了,民歌的原创作者是人民,他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许多人。
古代底层社会的人历史不可能记载他们的姓名,而他们创造出来的歌号被大家传唱,后来被知识分子收集,便成了〈国风〉。这并不奇怪!
在这里解释这个有些贻笑大方,哈!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9:12
国风出自于你所说的下里巴人之口,而成于有知识人之手!
原创作者是下里巴人,编辑是知识分子
应该是这个概念!
江涛 发表于 2009-6-30 19:03
同意!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6-30 19:14
向你学习,三声先生!
作者: 三声    时间: 2009-6-30 19:14
“下里巴人”是和生活平行,有时还低于生活。
作者: 碧海星天    时间: 2009-6-30 22:42
很好的诗篇,不懂什么白雪把人,反正读着就是感觉好,很到位!
作者: 时光之外    时间: 2009-6-30 23:26
很像我们城市的一条巷子呢!也是非常忙碌嘈杂,不过我们不叫刘家巷!
作者: 江涛    时间: 2009-7-4 14:39
刘家巷,武穴一个惊人的字符!
作者: 末名    时间: 2009-7-5 20:25
好好好好好




欢迎光临 武穴论坛 (http://bbs.wuxue.cc/) Powered by Discuz! X3.3